提高学校职能部门工作质量的三点思考

  • 投稿灵活
  • 更新时间2015-08-31
  • 阅读量739次
  • 评分4
  • 30
  • 0

杨芳志

根据传统惯例和实际工作需要,学校整体工作纵向分层、横向分工,于是学校就有了不同的职能部门。实际工作中,职能部门工作存在诸多问题,如无序、被动、推诿、拖拉、无所作为等,严重影响了学校管理的整体效益。如何提高职能部门的工作质量是每个学校校长都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笔者认为应该从部门工作的整体性认识、目标管理和模式方法等三个方面进行探索、改进。

一、提高部门工作的整体性认识

规模稍大的学校,职能部门一般都设置正职和副职等不同岗位,并进行具体分工。在实际工作中,一些部门管理人员因不能正确地认识部门工作的整体性要求,没有认识到正职与副职的岗位职责不同,因而经常出现工作中各自为政或互相推诿等难以协调的问题。提高部门工作的整体性认识,有助于提高部门工作的协调性和工作效益,主要有以下三点要求:

1.正确认识工作分工

“组织的最高主管因受到时间和精力的限制,需委托一定数量的人分担其管理工作。”组织分工是为了达到专业化和精细化管理的目的,分工是工作的委托分解而不是各行其政,受委托人要受到上级委托人的监督和制约并向委托人负责;同样,工作分工之后,委托人也不能一分了之、不闻不问,因为责任追究起来,还是委托人的责任;由于种种原因,不同人格特质的人都会进入到学校管理的班子中来,不是每一个受委托人都是十分称意的,但又不能不承担具体工作,部分受委托人往往不能达到理想的工作效果,所以部门负责人加强部门内的工作监督和指导是非常必要的。

2.部门工作是整体性的

由于受到管理幅度的制约,学校在组织设计时,通常会将那些性质相近的职务或岗位归并到一起,形成不同的管理部门。部门管理人员虽各有分工,但基本属于同一种或相似的工作性质、围绕着一个工作中心。如教学管理,虽有分管教学、分管教研、分管学生工作等不同,但都是围绕提高学校教育质量这个中心;再如后勤管理,有分管基建、分管环境卫生、分管资产财务等不同,但都是为教育教学服务的。部门人员分工不同,更需要部门主管来进行协调管理,在时间安排、工作进度、工作质量等方面做统一要求,保证整个管理系统有机运转,有效达成部门工作总体目标,即“分工不分家”“分工更要协作”。

3.正职与副职的岗位要求不同

部门正职和副职的岗位职责不同,在工作上的要求也应该不一样。正职全面负责该部门的日常工作,副职则担负着协助、参谋的任务,因此,部门正职不能只关注自己经办的具体事务,而应该对部门工作有系统思考、整体安排,在率先做好自己经办的工作同时,对副职的工作要经常给予提醒和指导,起到统领的作用,而不是听之任之。如果副职干不好受委托的工作,正职同样要承担相应的领导责任,而不是与自己无关。“路径一目标理论”认为:“当领导者弥补了员工或工作环境方面的不足,则可能会对员工的绩效和满意度起到积极的影响。”

二、加强部门工作的目标管理

实际工作中,有些部门工作无目标或目标模糊,表现为被动、无序,症结在于没有目标意识和不懂目标管理。“目标是个体、群体和整个组织期望的产出。它提供了所有管理决策的方向,构成了衡量标准,参照这些标准就可以度量实际工作的完成情况。”“目标管理是一种程序,使一个组织中的上下各级管理人员行动起来制订共同的目标,确定彼此的责任,并以此项责任来作为指导业务和衡量各自贡献的准则。”如何充分利用工作目标来引领部门有效开展工作,我认为要做到如下几点:

1.明确部门职能,确立部门常规工作目标

学校职能部门主要是根据学校管理需要设立,这些机构均有其常规工作内容和职责,部门负责人及其成员要明确本部门的职能要求和工作宗旨,并将之细化为具体的常规工作目标,作为部门常规工作的方向和标准,保证常规工作有序进行。如教务处的基本职能就应该是抓好教育教学的常规管理,工作宗旨是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工作目标应在教和学两方面设立:教的方面,要在课程设置与人员分工、教学计划与检查、教学质量检测与分析等方面细化,保障教学秩序;学的方面,要在班级管理、学生教育、成绩评定等方面细化,提升教育质量。

2.根据具体事务,确立单项工作目标

部门工作是由一件件具体的事务性工作组成,每一件具体事务性工作的合理过程、理想结果就是单项工作的目标。新出现的或重要的单项工作目标要由部门全体人员在一起制定,集中大家的智慧,形成书面的材料,作为过程管理和结果评价的依据;而一般常规性的单项工作目标,则受组织内惯例标准制约,由经办人自行把握。如教学管理中的学年验收考试,班级成绩将作为教师工作或班级管理的考核依据之一,就要认真制定各个环节的质量标准,而平时的小测验,则可由科任教师自己把握;在后勤工作中,学校大型建设就要认真对待,桌椅维修就可以由经办人自行把握。但这些工作不管重要程度如何,都应该有明确的标准,只有事事有明确的目标,才能将每一项具体工作做好,整体工作才能让人满意。

3.分析学校整体工作形势,确立部门阶段性工作目标

学校在不同发展阶段,各职能部门的阶段性目标也不一样,要有所侧重,才能满足学校整体工作形势的需要。如刚刚建立的学校,教务处的主要工作任务是拟定常规、加强规范、保证教育教学秩序;在发展较为成熟的学校,教务处的工作任务是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在有着悠久历史的名校,教务处的主要任务在特色的保持、模式的建立和不断创新方面。所以,不同的职能部门,要根据校情,分析当前工作需要,确立部门工作阶段性目标,做到常规有序、重点突出、创新提高,促进学校整体工作发展。

三、优化部门工作的模式和方法

在学校工作中,不少部门工作无序、拖拉和低效,原因在于没有科学的工作模式和方法,不能发挥部门成员的集体力量,没有认识到工作流程管理的重要性。

1.重视建立部门基本常规工作运作模式,提高工作效率

学校各职能部门均有最基本的常规工作,构成部门工作的“主旋律”。只有主旋律不乱,效率才能提高。首先要辨别哪些常规工作是本部门的“主旋律”,接着就要有意识地为这些工作“建模”。

(1)“建模”是对常规工作的全面固化。针对某项重要工作,“建模”就是要解决以下问题:能不能将此项工作程序化?每一环节的责任人分别是谁?其他部门或个人应做哪些配合工作?需要哪些制度或方案予以保障?最终成果有哪些形式和质量要求?等等。解决了这些问题,也就建立了该项工作的模型。在一段时间内将此模型固定下来,让所有的参与人知道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做什么事情,工作效率自然就提高。

(2)“模型”既要有相对的稳定性,又要随着形势的变化有所调整。保持相对稳定性,可以稳定秩序、规范进程,良好模式带来的积极效应,会形成特色,成为学校文化的优良传统。但当工作环境和内在要求发生变化时,“模型”需要及时调整;又由于人的心理适应性,长期不变的工作模式容易引起心理疲劳,需要工作模式有一定的变化予以刺激。如何变化?根据两个方面:一是原有模式的缺陷;二是新的工作要求。需要主管人员在平时观察和思考,在适当的时候予以更新,体现传承与创新。

(3)要有准备地实施组织变革。原有模式的老化会导致部门工作效益低下,应引发变革加以改造。组织变革切忌头脑发热、盲目启动,需要积极稳妥地推进,“推进改革的方式有多种,组织在选择具体方案时要充分考虑到改革的深度和难度、改革的影响程度、变革速度以及员工的可接受和参与程度等,做到有计划、有步骤、有控制地进行。”准备工作的好坏决定了组织变革能否成功,因为组织变革要通过新的制度或方案来实施,实施的有效性如何,取决于准备工作是否充分,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征求意见的广泛程度,二是集体讨论的充分程度,三是宣传解释的透彻程度。

2.重视发挥部门所有成员的才智,形成集体力量

实际工作中,由于一些部门成员存在个人自由主义和部门山头主义,会产生错误的认识和做法,如:认为自己经办的事就应该是自己做主,容不得别人评头论足,不需要别人的建议;工作开展之前不与他人讨论商量,过程中需要其他人协助的时候,认为那是别人应该做的;结果成功了是自己的功劳,失败了是别人的不支持。长期下去,就会形成紧张的组织气氛,必然导致工作质量的下降,甚至组织的分裂。

一般的学校职能部门都有两到三个成员,如何形成部门工作的集体力量?关键在两个方面:一是重视发挥部门内部所有成员的才智,开好部门工作的“诸葛亮会”,集中大家智慧、统一部门成员的认识,发出同一个声音,形成工作合力;二是重视沟通和协调,做到事先通气、过程协作、成果共享。

3.重视工作流程的科学管理,保证工作质量

流程管理,关键做好事先准备、过程控制、结果验收三个环节的管理工作。

(1)事先准备。俗话说“磨J1不耽误砍柴工”、“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都说明了准备工作的重要性。“事先准备”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调查摸底、充分掌握信息。以组织考试工作为例,如参考学生数、考试科目、监考教师数、考场数、考试日期与学校重大活动有没有冲突?有没有什么特殊的考试项目需要特殊的准备?二是多种方案预设、完善首选方案。根据调查的情况,拿出多个方案,听取多方意见,对所有方案进行优劣排序,对首选方案进一步完善;三是关系协调、确定执行方案。工作开展往往涉及多个部门,需要部门间相互协调配合,一般工作可以事先通气、主动征求意见,重大事项则要提议召开协调会议,认真听取各部门的意见,确定执行方案。

(2)过程控制。过程控制,是在工作开展以后,对活动中的人和事进行指导和监督,以保证计划目标的有效实现。过程控制的作用主要有两个:一是可以指导相关人员以正确的方法进行工作。指导下属的工作,培养下属的能力,这是每一个领导者的重要职责。二是可以保证计划的有效执行和工作目标的实现。管理者通过现场检查,可以随时发现活动进程与计划要求相偏离的现象,从而可以将一些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

在现实工作中,一些职能部门或管理人员往往马虎了事,不能深入现场管理,问题发生后不能及时解决,导致结果与预期相差很大,甚至出现无法挽回的损失。如学校工程建设,如果质量管理人员不能加强过程监督,施工人员又不按要求施工,就容易出现低质工程。若返工重做,会给施工方造成很大的损失,非根本性问题,管理方往往会碍于情面,不了了之;再如考试工作,从制卷到考场安排、从学生考试到监考阅卷,只要在一个环节上出了问题,就会导致整个考试成绩失真,考试工作失去原有意义。

(3)结果验收。在实际工作中,不少部门和经办人不注重结果验收,只有过程开展不知结果如何,管理环节不完整,带来的危害较多:一是不明了工作最终状况,无法汇报工作结果;二是没有资料积累,随着时间的推移,无法复原经办人的工作过程,其绩效无法考核;三是没有经验积累和教训总结,后续工作质量难以提高;四是经办人员因事情未作了结,始终是心理上的负担。

结果验收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终结性验收,单项工作完成后,应该有一个交接验收,以便进入下一个工作项目;另一种是阶段性验收,部门或个人工作一段时间以后,组织一次工作状况的检查验收,了解工作进展状况。阶段性验收的重要作用在于总结经验教训,以求下一阶段更好地开展工作;终结性验收能卸下相关人员在既往工作中的思想包袱,轻松的心态有利于提升工作效能。可见,结果验收不仅是业绩评定活动,还是重要的总结反思活动。

结果验收在方式上要做到科学、灵活。首先经办人要做好自查工作,收集好完整的资料,然后才能有上级组织正式的验收。重大的项目应该有专门组织来验收,如学校某项基建工作应由负责这项工作的领导小组会同上级有关部门验收;一般常规工作验收则可以由部门负责人会同经办人员验收,如教研组内教师备课工作、某次的小型维修工作;单项工作可以由经办人会同相关人员验收,如某次班级任务的完成情况。所有的结果验收应该有一个验收记录或评价,作为本项工作的结论和部门及个人工作绩效的考核依据。

结果验收在内容上要做到完整。结果验收不能仅有最后的结果,还要收集整个过程中的相关资料,力求完整,每一个结果都能从这套资料中找到原始数据和核算依据。如考试工作的验收,不仅仅是一张最后的成绩表,还要有整个的安排资料、过程记录资料、数据的核算和分析资料。这种完整的工作资料,目前做得比较规范的有学校财务资料等,这些材料的完整性是由这些工作的重要性决定的,作为一个负责任的管理者,每一项工作资料建设都应该如此。

影响部门工作质量的因素很多,但如果学校职能部门成员能形成部门工作的整体性认识,制定合适的工作目标,在过程中注重内部协调控制,对最后结果作完整的验收,这样的部门工作必然是高效的,部门的职能作用必将得到最大限度发挥。

(作者单位:安徽枞阳县项铺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