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农村特有资源提高学生习作能力

  • 投稿杨文
  • 更新时间2015-08-31
  • 阅读量702次
  • 评分4
  • 98
  • 0

王化文

作文教学是提高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重要手段,但农村小学生的作文内容却往往是千篇一律,空洞无物,难以表达真情实感。究其原因主要是:缺少对生活的体验;教材中的习作题目脱离学生生活实际;对农村特有资源挖掘不够。语文新课标指出:“教师应灵活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那么怎样才能创造性使用教材,改变这种现状呢?

一、发掘农村特有资源

农村虽然没有城市中车水马龙、灯红酒绿的现代气息,但是农村天地广阔,有着城市所没有的自然美景、田园风光、鸟语花香和浓郁的乡村生活气息,而这些恰恰就是农村学生作文学习中的特有资源。 ,

1.培养学生浓厚的写作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写作兴趣首先要从生活中寻找练笔的素材。美国心理学家和教育家布卢姆曾说过:“学习的最大动力,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我们可以带学生踏上广袤无垠的戈壁滩,欣赏王维笔下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壮美景象。看看向远处伸展的茫茫戈壁,看看鲜红的夕阳,看看清莹莹的雾气,让这些壮美的自然风光激发孩子浓厚的兴趣,教师则乘势引导,让学生描绘此情此景,孩子们一定能把眼前的这一美景流之于笔端,把兴趣的原动力发挥到极致。

2.引导学生多观察生活。相对于城镇生活而言,农村生活更注重于对传统风俗习惯、古老文化的继承。在耕读文化和丝绸古道文明中孕育出来的瓜州村落里,袅袅的炊烟升腾着,三五个荷锄晚归的农民谈论着棉花的长势,牧归的牛羊叫着跑着,这些景象构成了一幅和谐的田园晚归图,如果让孩子将这幅图画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出来,就需要老师给学生一双慧眼,引导孩子们去观察,去感受,去展现。

3.抓住独特的自然景观。瓜州有着许多独特的自然景观,有连绵的石山,有茫茫的戈壁,有榆林宝库、有西去的流水。自古大河向东流,而瓜州却有一条倒流河——疏勒河。河两边红柳依依,密密的绿叶衬托着淡红的小花,清凉的晚风送来淡淡的香气,散步于河边,看着清凉的河水向西缓缓流淌,不远处三五个孩子在大人的陪同下戏水玩耍。如果能捕捉这份独特,作文时就定能得心应手。

二、注重实践,拓宽学生的习作思路

实践是写作的基础。冈察洛夫说:“我只能写我体验过的东西,我思考过和感觉过的东西,我爱过的东西,我清楚地看见过和知道的东西。”可见,生活体验是写作的催化剂,让学生把实践的素材融进习作,才能表达最真的情感。

1.写生活日记。农村的孩子放学回家后,经常要帮助大人做一些如喂养小动物、摘菜、种菜等一些简单的劳动。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多写观察日记,把他们与小动物间的点点滴滴记下来,把种植花果的感受、变化写下来。这样,一篇篇充满生活气息的、富于童趣的日记就会绘声绘色地展现在我们眼前。

2.学写科技小论文。农村小学生比城市孩子更了解农作物的生长规律。如许多孩子就对棉花的田间管理比较熟悉,知道什么时间种植、什么时间除草、什么时间拣苗、什么时间打顶等知识。不妨利用这一优势,学写科技小论文。

3.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可以组织学生去爬山、野炊、摘野果、捉鱼……也可根据季节的变换,选择不同的场地。秋天到了,可以让孩子们到果园去摘果子,到田间去摘棉花,还可以让学生观察一些动物、植物或景物,让学生知道它们也会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变化。活动结束后,可以让学生自由命题,按照自己的思路来写作,借此充分表现他们的个性。

三、让作文走生活化之路

生活是一切创作的源泉。苏霍姆林斯基曾说:“真正的学校应当是一个积极思考的王国。”只有在“思维”中获取灵感,才能做到思如泉涌、下笔有神。教师要让学生走走进自然、亲近自然,了解自然的无穷魅力,以拓展思维领域。

总之,农村这片厚重的土地上,蕴藏着无尽的资源,我们要充分利用农村独特的语文教育资源,好好地把握住农村作文教学的特有优势——乡土气息。农村学校的作文教学一定能创出一片新天地。

(作者单位:甘肃瓜州县梁湖乡小宛小学)